广西大学“五个突出”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编辑:白洪月    来源:教育部官网     发布时间:2022-11-11

广西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学科专业、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实践育人等方面改革,切实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努力造就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突出优势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围绕“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与繁荣”四大特色,统筹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本科专业设置,着力解决专业设置不集中、资源配置不聚集、优势特色不凸显等问题,将一级学科整体缩减至37个,本科专业缩减至66个。围绕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学科前沿等需求,以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推动脑与智能科学、海洋药物、蓝色能源、边疆经济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前沿新兴学科发展,辐射带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建设,以“工科登峰、农科闯关、理科崛起、文科振兴、医科兴建”五大学科为支柱,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合理、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

突出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管理办法》,开设5个校内跨学院、7个院内跨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六年本硕一贯制”“八年本硕博贯通制”人才培养方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综合能力,探索实施动态统筹、自由选择、阶段性考核等机制,着力构建开放性的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实行“一班一策”教学模式,由“君武学者”特聘岗位教师担任班主任,邀请两院院士、国家“优青”“杰青”等担任科研导师,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名师讲学、举办研学夏令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科研能力。

突出质量导向,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对标有关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实行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和教师集体备课制,做精做强核心课程、做宽做实选修课程、做优做特通识课程,推动重大工程进课堂、研究项目进课堂、院士名师进课堂。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大力建设学科前沿课程和全英文讲授的核心课程、研讨课程、本硕贯通课程等。依托语言中心、公共课学习中心等平台,积极开展智慧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探索实验教学“三步法”模式改革,构建实验安全、实验规范、实验研讨一体化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制课程”指导帮助学生开展项目科研、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突出能力建设,建强教师关键队伍。充分发挥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为目标,以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改革为重点强化教师培训,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进系部(教研室)、课程模块教学团队、核心课程小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强化师资配备,严格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明确不同岗位类型教师教学课时标准。进一步规范教师任课资格、课堂教学、作业设计、教学辅导等教学要求,建立教师、督导、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奖励激励制度,持续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评选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责任感、获得感和荣誉感。

突出多方协同,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加快甘蔗与制糖产业学院、信息安全产业学院、建筑与交通现代产业学院、亚热带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建设,加强多元协同,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就业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紧密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兄弟高校、企业机构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教学内容更新和教材编写等,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匹配度。与相关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项目驱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资源,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竞赛训练营、双创工作坊、校外实践基地等平台,汇聚校内外优质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