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探索构建立体化育人模式

作者:教育部官网     编辑:白洪月     发布时间:2019-04-11

       坚持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协同。挖掘各类课程育人资源,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培育一批示范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构建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全覆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推动文、理、艺体等专业分类教学改革,以“隐形嵌入”方式将思想引导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开发系列特色课程,将党的创新理论引入课堂。开展跨学科协同育人,组建跨学科、跨院校教研一体化师资团队,成立党的十九大精神专家宣讲团,开展“教育强国”等10个方面“中国系列”讲座;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项目试点,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示范课程项目申报。

  坚持理论教育与价值引领协同。强化课内与课外协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成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设立国学课程选修模块,编印大学生必读书目;组建青年交响乐团等文化团体,打造校园话剧节戏曲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精品文化活动。强化理论与实践协同,将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实践教学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入选全国首批36所“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高校和安徽省首批“创业学院”。强化线上与线下协同,打造慕课平台,建立思政课视频库,创办网上党校和团校,建立“微思享”学习测试系统,搭建“学子心声”平台,开设“丙辉漫谈”网上互动社区,打造指尖上的“微课堂”;建成“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到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之中。

  坚持管理服务与教育教学协同。完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和责任体系,实施教学管理一体化改革;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将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辅导员及党政干部打造成“育人共同体”,实现职能互补、优势叠加。完善课程育人评价体系,制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和评价标准,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实施学生德育形成性评价。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将育人要求融入课堂教学;培育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坚实人才支撑。